走后门,通常是用不正常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所求的目的,相传,大隋朝承袭汉制,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。如果职位高到可携带家眷上任,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门后宅。平素公务往来,客人走得全是前门,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辈才走后门入内。几百年后,贪佞之风大行,“走后门”一词也由此而来。
走后门在官场中是一门学问,有绝顶高手,利用符合官员子孙条件的特长,然后再假借公家公平公正的名义放出公告,走的是无声无息,丝毫不露一点破绽;而初学者,利用人脉关系,里外疏通,必定会被人一眼识破,一但东窗事发,结果连同自己也会栽在里面。
人们为何要走后门,无非是想为自已谋取利益,有权希望走后门,把屁股挪上一挪,民间人士走后门,无非想达到自己所需。走后门,在中国,已经是官场中的一种潜规则,此举不仅在官场盛行,而在民间也广为流传。有些事,你明的办不了,但只要走后门,问题就立马解决,固此,走后门有如此功效,也成就了很多人走捷径之道。
前段时日,听人说起,某镇水利部门的一位干事的儿子刚大学毕业,他宴请了当地几位达官贵人,在酒桌上诉起苦来,几位贵人一听,不由问道:好端端的诉什么苦呀!该人便趁机客套的说道:都是我儿子不争气,大学刚毕业,还没有找到工作。几位贵人一听“咳”了一声,其中一位道:这点小事,你费什么神,我们能眼睁睁的看着侄儿没有工作吗?放心,包在我们身上,明天先到乡镇谋个职位过来干干,待那天有好机会,再提拔。来来,别扫兴,喝酒,喝酒。“通常这种情况,在官场早已是普遍存在,人们也不会大惊小怪!
看到现今许多身在官场之人,忙着走后门为自己儿孙谋福的时候,我便想起一个故事来,说的是: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“后门”,然而他“后门”走的有些特别,他人是把子孙把福里推,而他是把儿子送前线。说是粟裕儿子戎生刚从边疆换到内地,生活条件大有所改善,而这时的粟裕却通过“关系”走后门,把戎生从原部队调到冰天雪地的北国边疆,当时,苏联在中苏边疆不断挑起事端,流血事件常有发生,北方边境的形势一触即发。很多干部子弟想法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回内地去。而这时的粟裕却走后门,把儿子戎生从内地送到了前线?这个后门走的也算是别开生面。
难道说粟裕不爱自己的儿子吗?我想他跟普通的家长没什么两样,天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孩的父母,而他把儿子送前线,无非是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应该跟其他家的孩子,对于自己的身份来说,更应该起着模范作用。有时候,想想现在的许多官员所做所为的丑陋行为,再联想起这些革命先辈的高尚品格,只得叹息一声,世风日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