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很多观众震慑于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中段的海上美景,惊讶于结尾的黑暗版故事,但对我来说,电影最迷人的部分却是它的开场——即便不少人把它描述为让人昏昏欲睡的东拉西扯。李安不厌其烦地进入动物园,缓慢地介绍少年派的身世名字、他的家庭以及宗教信仰,这些好像是冗余累赘,但比起漂流本身的戏剧跟传奇,李安试图讲述的,其实是派是一个怎样的少年,他遭遇着怎样的内心困惑。
虚幻的极致是残酷
的确,这部影片最大的商业卖点是片名里的海上漂流,同时也是3D技术大张声势的地方。拥有技术并不意味着过去做不到的事现在就能一一实现。相反,它多少会抑制了导演的想象力,被技术所奴役。话虽如此,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依然有标杆意义,就像《阿凡达》完整地构建一个异域世界,李安的努力就是在一个不适合用3D表现的空间下,让3D技术完全服务于人与兽的故事本身。
影片中,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理查德—帕克在海上经历了一段奇幻的漂流后双双得救。然而获救后的派在调查组的“逼问”下,又道出了另一个故事:与派一起在救生艇上的,根本没有什么动物,相对应的是四个人。真相就是这样残酷。
无数人迷恋于此生难见的海上美景,却忽略了那不过是后期加工罢了。当然,包括那只老虎也是图像加工合成的,并不是一只真老虎。打从沉船开始,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就让我感觉到强烈的虚幻感。原因不明的沉船、亮着灯的船舱、找都找不到的亲人,这种推进速度,委实太快了点。历经中间的“高清屏保”画面,派登上了那个食人岛,我所感受到的虚幻达到了极致,尤其是发光的花瓣绽开,里头有颗人类的牙齿,这简直是天方夜谭。如此说来,强烈的虚幻感反倒佐证了电影的黑暗版说法,这也是无数人赞不绝口又试图去解读的关键所在。
老虎吃人,那是德国导演赫尔佐格的《灰熊人》;人杀掉了老虎,那是《丛林故事》的毛格利;人和老虎对峙、相伴,这便是李安,一则面向成人的寓言。当电影告诉所有人,本来就没有什么人和老虎,有的只是人与人,这则寓言变成了血腥版的残酷故事。人与兽同为大自然的生灵,兽又是人内心的影像投射。由于黑暗版的存在,很多人把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封为神作,李安好像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关于信仰的课。
过度解读是误读
抛出黑暗版故事的同时,认真的影迷开始逐一去对照比较,鲸鱼代表了什么、飞鱼群代表了什么、食人岛又代表什么……在这种刻意的搬移对照中,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必然会是一个讲不圆的故事。即便它讲圆了,还不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真相罢了。至于有人果敢地提出了第三种故事,那真是丧尽天良。为了解读而解读,完全舍本逐末了。派的终极问题是人为什么要活下来?是兽性的潜伏爆发,是灵魂被侵蚀?问题本身必然没有结果。失去信仰,失去自我,他屈从于生命本能的安排指引。
世界杯买球用哪个软件 所以,我不相信选择第一种故事的人就能有了信仰,纷纷赶着去拜神了。我也不认为,选择第二种故事的人就是冷血,没有信仰,那不过是最可能的真实版本(李安没有推翻原着的主题思想)。多数人把电影理解为画面有多美,真相就有多残忍。可总觉得,好像哪儿矫情了。依个人理解,画面太美反倒是意味了故事的虚幻。要知道,饥饿的人会陷入两眼发黑的长时间昏睡,无法记起时间,不分昼夜。打从老虎吃羊的一幕开始,很多人都发现了它是一处明显bug(尤其是父亲催促强调)。李安只是告诉观众,眼前的画面可能是不真实的,讲述也未必可靠。
不可否认,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确实很成功,李安把它打造成一个温情又不失有趣的寓言故事,同时还有足够深远的解读空间。他忠于原着,更是进行了精确的计算考量。像加入初恋、把宗教的内容形象化、始终没有把老虎过度拟人。在不表现血腥残忍的前提下,他又让观众感受到了派的万分痛苦。制作模式上,印度人主角、加拿大人讲述、台湾制作团队、好莱坞大公司出品,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正是一部标准的“国际化”电影,那也意味着它会贴近多数人的想法,顺应观众内心,而不是去挑战人能承受的底线。